一、专业定位
广州商学院法学院注重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依托坐落于广州中新国家级合作区核心地区优势,培养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为科技、金融等战略新兴产业提供法律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法治人才,建设国家一流应用型法学本科专业。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爱国、爱党、守法、有良好道德的合格公民,适应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法治理念与法律信仰,掌握法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法律思维与法律实践能力,富有社会正义感与团队精神,拥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面向区域尤其是广州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特别是能在地处广州市的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仲裁机构、公证机构、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法治人才。
三、培养规格
专业学制为四年,总需修满165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43学分,公共选修课10学分,基础必修课26学分,专业必修课34学分,专业组选课6学分,专业任选课14学分,专项实践12学分,其他实践20学分。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法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法律分析和法律适用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一)思想道德素质要求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崇尚法治精神,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二)知识要求
1.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等通识类相关知识。
2.掌握法学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3.掌握我国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及基本精神。
4.了解法学理论前沿动态和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
5.了解外国和国际法律的相关知识和运用规则。
(三)能力要求
1.具备独立自主地获取和更新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
2.具备运用法学专业理论与知识、运用法治思维分析和解决法律实务问题的能力。
3.具备一定的法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能力。
4.具备良好的社会交往与沟通协调能力。
5.具备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法律文书写作能力。
6.具备良好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良好的计算机操作与互联网应用能力。
(四)素质要求
1.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格、健全的职业人格、强烈的法律职业认同感、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掌握法学专业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法治思维能力。
3.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4.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课程体系
(一)主干学科
法学(根据2021年法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
(二)核心课程
法理学、宪法学、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中国法律史、法律职业伦理、民法I(总论)、刑法总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法分论、民法II(合同)、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法、商法、国际经济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主要专业实验
1.专项实践教学:社会法律服务、民事法律实务、行政执法实务、专业见习、刑事法律实 务、法律文书写作。
2.其他实践: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公益劳动与素质拓展、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等。
五、师资队伍
法学专业目前在职教师及教辅人员97人,其中专任教师83人。职称结构:教授8人、副教授12人、讲师24人、助教39人;学历结构:博士20人、硕士60人(含在读博士5人)、学士3人。双师双能型教师44人。
六、教学条件
法学院下设教研室8个,第一教学楼209建有模拟法庭、在第四教学楼208室建有数字法庭。并拥有专门的法律实训楼。在实训楼内,法学院与黄埔区人民法院合作,九龙法庭在校园里开办,与黄埔区司法局合作在校内建立社区矫正基地、社会法律服务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黄埔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北区)及中新广州知识城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与黄埔区委政法委建立广州市中立法律服务社黄埔区服务站;与广州市法律援助处成立法律援助工作站;与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法院、检察院、广州公证处共建法学教育教学基地。
截至2021年12月底,法学院建立实习基地共32个,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条件。实习基地包括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法院、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检察院、广州市黄埔区司法局、广东金桥百信律师事务所、广州市公证处等5个共建单位及包括法院、律师事务所、企业在内的27个校外实习基地。
学院下设科研机构4个。包括广州商学院粤港澳大湾区法治研究院、广州商学院行政执法研究中心、广州商学院三农法治研究所、广州商学院企业法治研究中心。
七、专业特色
学院注重培育办学特色,以期形成办学优势,目前正在培育的特色主要的可归纳为“一中心,两结合,三融三通”。
(一)一中心
广州商学院社会法律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正式组建于 2016年11月。现任中心主任赵家琪,副主任唐犀、陈秀图。法学院通过中心贯彻办学理念,凝练办学特色。2019年12月,中心获批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
中心下设法律咨询、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社区矫正、劳资纠纷调解、交通事故纠纷调解、诉讼服务、民商事仲裁与劳动仲裁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普法宣传等12支学生志愿者团队,配置双师双能型指导教师团队,主要通过开展法律咨询等真实一站式法律服务,实现了学生社会实践100%全覆盖。
(二)两结合
一是学生要把法学理论学习与用法律知识服务社会相结合,把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与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二是教师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成为“双师、双能型”教师,把教学科研与法律服务相结合,以更高站位的科研指导法律实务。
学生结合法学理论学习与利用法律知识服务社会方面,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志愿加入社会法律服务中心志愿者队伍,通过法律咨询、法治宣传、社区矫正等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相应学时。在2019级、2020级、2021级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均在专项实践课中设置有社会法律服务课程,学生完成相关社会法律服务实践后以学时证明核定学分。
将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与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方面,2017年法学院引入厚大法考培训机构签署独家战略合作协议,合办法考大学生暑期培训班,在校园内直接授课。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原为国家司法考试)通过率逐年上升:2016年通过24人,通过率7.18%;2017年52人,通过率14.6%;2018年71人,通过率16.67%;2019年通过91人,通过率为29.45%;2020年通过74人,通过率为28.68%。法学院每年举办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经验分享暨表彰大会,交流经验,促进学风建设。
法学院有44名双师双能型教师。将教学科研与社会法律服务相结合,建立了1个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请了15个省级教学改革项目,主动服务区域尤其是服务广州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承接了11项横向课题,研究成果被政府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