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定位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依托学校位于广州中新知识城国家级合作区核心地域优势,立足广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培养为金融等战略新兴产业提供法律服务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法治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爱国、爱党、守法、有良好道德的合格公民,适应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法治理念与法律信仰,掌握信用风险管理与法律防控专业知识、能够化解信用管理领域法律风险、善于处置经济矛盾纠纷,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维护交易安全,富有社会正义感与团队精神,拥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在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仲裁机构、公证机构、律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金融行业等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法治人才。
三、培养规格
专业学制为四年,总需修满160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43学分,公共选修课10学分,基础必修课20学分,专业必修课31学分,专业组选课9学分,专业任选课15学分,专项实践12学分,其他实践20学分。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一)思想道德素质要求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崇尚法治精神,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二)知识要求
1.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等通识类相关知识。
2.掌握法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合规、金融等相关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4.了解法学、合规、金融理论前沿动态和我国法治建设、合规、金融的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
5.了解外国和国际法律、合规、金融等的相关知识和运用规则。
(三)能力要求
1.具备独立自主地获取和更新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
2.具备运用本专业理论与知识、综合运用法治思维、经济思维和管理思维分析和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
3.具备良好的社会交往与沟通协调能力。
4.具备一定的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能力。
5.具备良好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良好的计算机操作与互联网应用能力。
(四)素质要求
1.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职业人格、强烈的法律职业认同感、服务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3.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4.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课程体系
(一)主干学科
法学
(二)核心课程
法理学、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宪法学、民法I(总论)、刑法总论、经济学基础、会计学、民法II(合同)、刑法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企业法、经济法、金融法、企业合规法律实务、金融风险管理。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主要专业实验
1.专项实践教学:社会法律服务、民事法律实务、行政执法实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专业见习、法律文书写作。
2.其他实践: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公益劳动与素质拓展、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等。
五、师资队伍
本专业目前设自有教研室1个,含专任教师9人,其中副高以上3人,博士3人,硕士6人。本专业专业课同时共享法学专业和金融学专业部分师资。
六、教学条件
本专业共享法学院所有教学条件。第一教学楼209建有模拟法庭、在第四教学楼208室建有数字法庭。并拥有专门的法律实训楼。在实训楼内,法学院与黄埔区人民法院合作,九龙法庭在校园里开办,与黄埔区司法局合作在校内建立社区矫正基地、社会法律服务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黄埔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北区)及中新广州知识城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与黄埔区委政法委建立广州市中立法律服务社黄埔区服务站;与广州市法律援助处成立法律援助工作站;与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法院、检察院、广州公证处共建法学教育教学基地。截至2021年12月底,法学院建立实习基地共32个,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条件。实习基地包括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法院、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检察院、广州市黄埔区司法局、广东金桥百信律师事务所、广州市公证处等5个共建单位及包括法院、律师事务所、企业在内的27个校外实习基地。学院下设科研机构4个。包括广州商学院粤港澳大湾区法治研究院、广州商学院行政执法研究中心、广州商学院三农法治研究所、广州商学院企业法治研究中心。
本专业同时共享经济学院部分教学条件,包括教学设备设施、实验实训室等校内实践教学平台。
七、专业特色
一是整合法学和金融学优势专业资源,培养法律、金融兼修,具备丰富多元、跨界整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培养宽视域的应用型人才。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强化实践教学,探索教学过程与实务过程对接。积极引进行业公认专才,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进课堂,开讲座。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和实践锻炼。三是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寻求与广州经济开发区创新发展对接,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需求对接。